在我们老师平常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有着不同的方式,这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和老师的教学习惯有关,有的老师习惯和家长进行直截了当的问答,有的老师和家长沟通比较含蓄等等,反正是方法时多样的,那么哪些方式是我们最为值得提倡的呢?
“满足需要”观。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富裕,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也特别关心,以至关心过火。他们认为,为了孩子的学习,应不惜代价,孩子需要什么给什么。这种“要星星不给月亮”式的家教,时间长了就会陷入溺爱的泥潭,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意识,在家
中跟爸、妈撒娇,在学校跟同学比吃穿。这种学生往往比较自私、怕吃苦、耐挫能力差。
——考虑沟通形式的多样化。
例如,用信函方式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信息虽然非常费事,但也有其独特的适用面,写信适用于两种情况:
一是学生家长个性固执或性情暴躁,与其交谈,难以形成共识,容易引起负作用,而用信联系并在信中指出问题,分析原因,提示方法,容易被学生家长接受,并触发一些冷静思考,从而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。
二是遇到不宜面谈的问题。如学生有偷摸、早恋等行为,向家长面对面挑明,一则家长脸上无光、很尴尬,再则容易导致家长的过激行为,如打孩子。而通过家长联系信,可以含蓄地指出学生在校内外的有关表现,分析问题的严重性,引起家长的警觉和重视。
在我们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时候,一定得注意自己的方式的合理性,如果方法不妥当很容易伤害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,这很不利于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开展。